黄芪种植常死棵,根源可能在于施错了肥!
对于种植户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前期投入的种苗、肥料、人工成本全部打水漂,更会错过最佳采收期,若地块盐害问题反复,甚至会导致土地长期不能种植黄芪,直接切断主要收入来源。
对于种植户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前期投入的种苗、肥料、人工成本全部打水漂,更会错过最佳采收期,若地块盐害问题反复,甚至会导致土地长期不能种植黄芪,直接切断主要收入来源。
风吹稻浪遍地黄。走进盐城市射阳县顺泰农场,成片的稻田里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,丰收在望,这里是“亚夫科技服务项目”耐盐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核心示范区。近日,由亚夫科技服务团队实施的“耐盐水稻改良盐碱地”项目在这里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。来自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、技术
在当前农业转型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土地种植选择需兼顾经济效益、市场需求及可持续发展。以下15个作物品种结合了政策导向、技术支撑与市场潜力,具备较高发展前景:
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东营市利津县盐碱地整治项目地处黄河三角洲,当地由于土壤盐碱化程度深、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,地表常年白茫茫一片,被周边村民视为“白色沙漠”。项目盐碱地治理面积达2000亩,治理完成后将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增效、农民增收,稳定地区粮食供应,对巩固拓展乡村
鲁网10月28日讯“这片种啥啥不长的不毛之地,如今居然也成了玉米亩产可达400公斤的‘金色粮仓’。”利津县村民李大爷站在田梗上说道,笑意不自觉挂上了眼角。
谁能想到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能变成金灿灿的粮仓?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,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玉米亩产竟达1035公斤,这简直是个奇迹!这里的土壤含盐量曾经高达19克/公斤,连最耐盐的作物都难以存活。
9月28日,《理想中国》特别节目《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》特邀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柳新伟,讲述土壤健康与资源高效利用团队在盐碱荒滩上坚守十余年,用智慧和汗水把“不毛之地”变为“希望沃土”的奋斗故事。活动届时将进行视频直播,欢迎广大师生、校友和关心支持学
新疆通过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,累计新增粮食种植面积1200多万亩,2024年粮食产量达2330万吨,单产跃居全国第一。沙漠中建成智能设施农业产业园,实现高效种植。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重塑了新疆农业格局,更为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治理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9月17日至19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名记者赴山东省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,其中包括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媒体的记者。
包衣小麦种子凭借种衣剂中的杀菌、杀虫成分及营养物质,能有效预防病虫害、促进幼苗生长,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常用种子类型。但因种衣剂特性,播种时需严格遵循科学方法,重点注意以下四点,以确保播种安全与效果。